台湾地区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视,首先体现在会利用法律、地区“政府”、社会、机构等来充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。而且幼教队伍把关严格,各大学、学院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,只有经过一年实习,才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,成为正式的幼儿老师。我们以有代表性的托育中心为例,窥一斑以见全豹,了解台湾幼儿托育的成功经验。

在新北市,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共托育中心——新北市板桥公共托育中心(以下简称板桥托育中心)。这家机构成立于2012年,是当地政府的支持项目,占地面积大约1,000平方米,从4个月的孩子开始招收,主要分为托婴中心(0-2岁)和亲子公共服务(0-6岁)。
板桥托育中心外有很大一片公共区域供家长停放婴儿推车,更鞋区鞋柜也在中心外的公共区域,鞋柜高度完全可以满足孩子自己动手存放的要求。进入大门后,有经过严格消毒的拖鞋提供给客人。卫生间内也有拖鞋,而且会提醒客人更换。从卫生健康角度来说,还不错。
从大厅进入托育区域,有三道防火门,每道门关起来时可防火1.5小时。
透明的教室墙,能很好地满足巡场同事的观察,以便及时发现每个区角里孩子可能会有的需求。托育区的儿童卫生间,从小马桶到洗手池,都采用了缓缓的下坡弧度设计,用料是圆滑的碎砂石,安全防滑。
在实际的养育、教育中,父母和老师,经常会被小魔怪们搞得气急败坏,而忽略了他们需要的成功体验、安全体验。
而在台湾托育中心,这一点得到了重视。随处可见“给幼儿更多成功体验”的设计——卫生间洗手池的香皂是用网兜包着吊在水龙头上,使幼儿能更好地使用;2-3岁班级的孩子排队走路时拉着一根长长的绳索,绳索上是对称的圆环把手,孩子就可以串葫芦一般地行动;教室内设施的高度,都按孩子个头设计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满足了孩子自我意识萌发阶段的需求。
台湾托育中心有三类班:宝宝班、学步班、学前班。每个班有3位老师,其中一位是组长,每个班都有每日作息安排,详细但又会根据孩子情况随时调整。教学管理注重细节,由于场地所限没有户外活动的空间,但每天早上都会安排孩子们运动。中心里的监控无死角,但为了减少对老师的压力,不对外开放任由家长查看。
中心教具管理注重细节:排班表、休息表、值日表、教具领取借用表格都做得很细致。老师不负责购买任何教具,由中心行政人员每天负责检查各个教室所需物品是否空缺,及时补充。所有行政人员都具备教学资格、保育资质。
台湾托育中心老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:5,老师除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外,还需要有育婴证和保姆认证证书才能上岗,而且每年需要参加18个小时以上的培训课时。对老师的培训,细节到与家长的沟通以及如何填写宝宝手册等。老师们还有独立的员工情绪疗愈室,布置得温馨舒适,会及时地关注到老师们的需求。
台湾中心认为早期疗愈对孩子非常重要,因此,老师有职责帮助家长观察,看宝宝是否发育迟缓、动作是否协调等,与家长及时沟通。老师们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,了解孩子常见疾病以及护理方法。在孩子是生病或者不舒服时能有个初级判断,以便和家长及时沟通。
台湾托育中心在关注幼儿的同时,也关注他们的父母。中心认为家庭教育一定不能被取代,因此老师不会给孩子在中心洗澡,不供应晚餐,因为这些都需要父母亲手来做,也是双薪父母一天中唯一的亲子陪伴时间段。中心每个季度举办一次父母课堂,外聘专门的老师给家长上课,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。